线类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线类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500强VS世界500强《资讯》

发布时间:2020-08-20 11:31:43 阅读: 来源:线类厂家

中国500强VS世界500强

中国500强:比去年更强

1.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中国500强企业整体规模和企业平均规模有较大幅度扩张

2003中国500强与2002中国500强相比,营业收入增长了13.89%,资产增长了5.12%。2003中国500强企业在2002年年末资产总计达到273,63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2.93%;营业收入为69,61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8.75%。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有1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了100%,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是惠州侨兴集团有限公司,比上年增长了4.3倍;第2名至第5名分别是厦新电子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从资产增长率来看,有8家企业同比增长速度超过100%,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是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增长了3.15倍;第2名至第5名分别是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从企业的平均规模来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规模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有较大幅度提高。年末资产总计由平均每个企业的521亿元提高到553亿元,提高幅度达6.14%;营业收入则由平均每个企业的122亿元提高到139亿元,增长14.03%。排名500强第一位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资产由2001年的6,89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361亿元,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3,401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3,792亿元,而从业人数则由2001年的117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104万人;500强企业最后一位的宁波港务局的资产由2001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3亿元,营业收入由2001年的21亿元,提高到2002年的25亿元,而从业人数则由2001年的8,987人,减少到2002年的8,691人。(2)中国500强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很大,但呈缩小趋势

2003中国500强排名第一位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计达7,36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92亿元,而排名第500位的宁波港务局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为83亿元、25亿元,只相当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1.13%和0.66%,差距仍然很大。

2003中国500强前十名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比2002中国500强前十名企业下降了6.07%,而后十名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比2002中国500强后十名企业增长了24.63%,前十名与后十名企业相差近30个百分点。2003中国500强前十家企业的平均资产比2002中国500强前十名企业增长1.63%,而后十名企业的平均资产比2002中国500强后十名企业增长40.4%,前十名与后十名企业增速相差38.7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2.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但企业之间效益差距很大

(1)企业经济效益、效率大幅度提高

2003中国500强企业年实现利润总额为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5%。2003中国500强中盈利企业480家,占500强的96%;亏损企业14家,占500强的2.8%;另有6户企业未填报利润情况,占1.2%。2003中国500强与2002中国500强相比,实现利润提高了14.62%,盈利企业增加了17家。2003中国500强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51家,其利润总额为2,542亿元,占500强利润总额的72.52%。这说明中国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少数大企业。500强企业利润排在首位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2年实现利润536亿元,占全部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15.29%。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从人均利润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人均利润为1.74万元,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增长10.83%。有12家企业人均利润超过50万元,人均利润最多的企业是国家开发银行,为314.81万元,第2名至第5名企业依次为上海峰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北京诺基亚航星通讯系统有限公司和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从人均营业收入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为34.60万元,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增长10.16%,有9家企业人均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均营业收入最多的企业是上海峰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6,402.9万元,第2名至第5名企业依次为北京诺基亚航星通讯系统有限公司、浙江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和北京索鸿电子有限公司。

从人均资产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人均资产为135.98万元,比2002中国500强增长1.55%,有17家企业人均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均资产最多的企业是国家开发银行,为27,558.2万元,第2名至第5名企业依次为中国民生银行、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银行。

从资产利润率来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8%,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提高9.4%。500强排名107位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资产利润率最高,达到45.7%,是5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的35.7倍。按资产利润率排序,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分别是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卷烟厂。

从营业收入利润率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03%,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增长0.4%,其中有51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超过了10%,在500强中排名第62位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排首位,达到55.62%,是平均值的11.06倍。按营业收入利润率排序,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分别是中环电子信息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从资产周转率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平均周转率达到25.44%,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加快了8.4%。而500强排名第22位的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创造了1,287.75%周转速度,是平均资产周转率50.62%的86.47倍,排在首位。按资产周转率排序,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分别是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旭日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宁电器集团。

从利润增长率看,2003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增长率为25.84%,比2002中国500强企业利润增速加快了4.93倍。500强大部分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利润增长速度,利润增长率超过100%的有87家,保持增长的有362家,其中排名第129位的华侨城集团公司,2002年实现利润30,053万元,利润增长率排在第一位,达到12,422%,是平均利润增长率的481倍。排在第2名至第5名的企业依次是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2)少数企业亏损严重,有约1/4的企业利润减少,企业之间效益相差悬殊

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入围,重视的是企业的市场规模。这当然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现状和实力。但是营业收入或销售额的巨大并不意味着企业有较高的利润,所以中国500强企业并不都是效益好的企业。2003中国500强企业有14家亏损企业,合计亏损39亿元,其亏损最多的10家企业依次是沈阳铁路局亏损82,113万元、哈尔滨铁路局亏损71,176万元、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亏损62,744万元、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亏损55,752、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亏损35,956万元、南昌铁路局亏损20,746万元、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亏损15,486万元、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亏损11,456万元、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亏损11,257万元、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亏损8,415万元和中国工艺进出口总公司亏损6,328万元。2003中国500强企业中有122家企业利润减少,其中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达到了949.88%。

企业之间效益差距悬殊。实现利润最多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最少的沈阳铁路局相差544.21亿元,利润增长率最快的华侨城集团公司与最慢的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相差13,372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最高的国家开发银行与最低的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相差75.79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最高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与最低的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相差52.91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尽管有少数企业利润减少和亏损,但中国500强企业已把握了中国经济的命脉,左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3.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行业结构与分布特征

2003中国500强企业中,第一产业有6家,占500强企业总数的1.2%;第二产业有353家,占70.6%;第三产业有124家,占24.8%;综合类企业有17家。从经济指标看,第一产业6家企业年末资产总计为774亿元、营业收入为357亿元、利润总额为9亿元、从业人员90.8万人,分别占500强企业合计的0.28%、0.51%、0.26%、4.51%。第二产业353家企业资产总计为59,714亿元、营业收入42,210亿元、利润总额2,373亿元、从业人员1222.3万人,分别占500强企业合计的21.82%、60.64%、67.7%、60.74%。第三产业124家企业资产总计210,678亿元、营业收入25,567亿元、利润总额1,063亿元、从业人员670.6万人,分别占500强企业合计的77.0%、36.72%、30.33%、33.33%。与2002中国500强企业相比,第二产业企业数减少了10家,资产总额减少了7,800亿元,从业人数减少了128万人。而营业收入却增加了3,542亿元。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主导时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

(1)黑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进入2003中国500强企业最多

2003中国500强企业分布在33个行业,按入围企业个数排行,前10名的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业(53家,占500强的10.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1家,占500强的10.2%)、交通运输及辅助业(31家,占6.2%),土木工程建筑业(27家,占5.4%),汽车业(23家,占4.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家,占4.4%)、进出口贸易业(21家,占4.2%)、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业(21家,占4.2%)、食品加工与制造业(19家,占3.8%)、煤炭采选业(18家,占3.6%),其他批发零售业(18家,占3.6%)。其中钢铁行业53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769亿元、利润203亿元,分别占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6.85%、5.79%。电子及通信制造业51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298亿元、利润366亿元,分别占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的10.48%、10.43%。表明这两个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占2003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

2003中国500强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69,619亿元,行业营业收入排名第一位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虽然只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8家企业入围,但却实现了8,208亿元的营业收入,占500强总收入的11.79%。排名第二位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298亿元,占500强总收入的10.48%。排名第三位至第十位的行业依次是:银行业(5,848亿元,占8.4%)、邮电通信业(5,245亿元,占7.53%)、黑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业(4,769亿元,占6.85%)、交通运输及辅助业(1,277亿元,占6.66%)、汽车业(4,394亿元,占6.31%)、进出口贸易业(4,197亿元,占6.03%)、土木工程建筑业(3,631亿元,占5.22%)、保险业(1,969亿元,占2.83%)。

(3)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邮电通信业和银行业等垄断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最强

2003中国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3505亿元。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邮电通信业、银行业三大行业分别实现利润780亿元、422亿元、421亿元,占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22.25%、12.04%、12.03%,三大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623亿元,占500强利润总额的46.31%。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以536亿元和182亿元的利润分别列2003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排名第一位和第三位,中国移动通信以307亿元的利润排列第二位,三家企业所创造的利润额为1,025亿元,占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29.24%。这说明,500强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500强企业之间的利润差距悬殊,另一方面500强内部利润集中化的趋势也越来越强。

(4)第三产业企业的资产占500强企业资产合计的绝大部分,银行业企业资产所占比重达到64.08%

2003中国500强企业共有资产273,6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74亿元,占0.28%;第二产业59,714亿元,占21.82%;第三产业210,678亿元,占77%。这表明,第三产业资产已占全部500强企业资产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中资产最大的,也是500强行业资产排序第一的银行业,资产总额为175,338亿元,占500强资产总额的64.08%,构成了500强企业资产的主要部分。

从行业排行看,资产排行与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排行大体一致。资产总额排名第二、第三的行业分别是邮电通信业(14,513亿元,占5.3%),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资产总计14,372亿元,占5.25%)。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11,309亿元,占1.60%)位居第四。

(5)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加大,第二产业仍是就业的主渠道,交通运输及辅助业、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企业就业人数最多

2003中国500强企业共有从业人数2,01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0.84万人,占4.51%;第二产业1,222.32万人,占60.74%;第三产业670.63万人,占33.33%。与2002中国500强企业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6.21个百分点,这表明第三产业人员就业的比例在扩大,而第二产业仍是中国人员就业的主渠道。

从业人数超过百万人的行业有8个,分别是交通运输及辅助业(268.69万人,占13.35%),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199.92万人,占9.93%),航空、航天与兵器业(178.83万人,占8.89%),黑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业(164.98万人,占8.2%),银行业(155.35万人,占7.72%),土木工程建筑业(140.33万人,占6.97%),煤炭采选业(139.34万人,占6.92%),邮电通信业(138.51万人,占6.88%)。

(6)大部分行业的效益、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行业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烟草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等垄断行业的收入利润率位居前列。2003中国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超过5%的有12个行业,比2002中国500强增加了3个行业。其中排在前列的是烟草加工业(14.21%),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9.5%),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8.61%),邮电通信业(8.04%),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7.99%),食品加工与制造业(7.92%)。这表明,最好的行业仍是垄断行业,排名最后的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只有0.89%,比平均值低4.14个百分点,只及烟草加工业的6.26%。平均收入利润率分别排在倒数第二、第三位的行业是进出口贸易业、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业分别只有1.01%、1.06%,说明各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的差距还比较大。

烟草加工业、食品加工与制造业、汽车业的资产利润率排前三位,资产利润率的行业差距也比较大。2003中国500强企业资产利润率最高的行业是烟草加工业,达到了11.01%,食品加工制造和汽车业分别以8.57%和7.44%屈居第二、第三位;资产利润率低于1%的行业是:土木工程建筑业(0.8%),交通运输及辅助业(0.69%),保险业(0.58%),航空、航天与兵器业(0.53%)。

进出口贸易业企业平均人均营业收入最高。2003中国500强企业人均营业收入最高的前5个行业是:进出口贸易业(270.69万元),烟草加工业(160.62万元),其他批发零售业(138.33万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17.89万元),汽车业(97.85万元)。其中进出口贸易业是500强企业行业平均人均营业收入34.6万元的近8倍。

烟草加工业企业人均利润最高,农业和军工企业人均利润最低。2003中国500强企业人均利润超过4万元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烟草加工业(22.82万元)、汽车业(6.77万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5.9万元)、食品加工与制造业(4.35万元)。人均利润低于1万元的行业有10个,其中低于5千元的有4个,分别是农业(0.1万元),航空、航天与兵器业(0.11万元),土木工程建筑业(0.23万元),煤炭采选业(0.28万元),交通运输及辅助业(0.29万元)。

批发零售业、进出口贸易业企业平均资产周转率最高,银行业资产周转率最低。2003中国500强企业资产周转率排前5名的行业有: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业(241.76%),进出口贸易业(195.08%),其他批发零售业(172.7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45%),橡胶、塑料制品业(113.63%)。资产周转率最低的行业是银行业,为3.34%。

保险业、汽车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30%。2003中国500强企业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平均收入增长率都有较快增长,只有银行发展减慢。最高的保险业、汽车业和综合类企业的平均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4.75%、30.76%和30.69%,几乎是500强企业行业平均收入增长率18.75%的2倍。而银行业营业收入下降了5.79%。

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增长率最快。2003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增长率最快的行业是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为16倍,远远地高于500强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25.84%)。其他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超过50%的依次为:航空、航天与兵器业(219.56%),农业、(141.68%),汽车业(78.63%),其他批发零售业(63.97%)。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为负的行业有:土木工程建筑业(-0.7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26%),有色金属冶炼及制品加工业(-16.46%),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业(-24.89%)。

银行的人均资产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企业。行业平均人均资产超过100万元的有6个行业,其中银行业人均资产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达到1,128.65万元,其余依次是:烟草加工业(207.16万元),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145.42万元),进出口贸易业(138.76万元),保险业(106.1万元),邮电通信业(104.78万元)。

各行业之间平均效益、效率差距显著。2003中国500强企业各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最高的烟草加工业与最低的银行业之间相差10.77个百分点,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最高的烟草加工业与最低的土木工程建筑业之间相差13.32个百分点,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最高的保险业与最低的银行业之间相差40.54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最高的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业与最低的日用百货批发零售业之间差1,633.09个百分点,行业平均人均营业收入最高的进出口贸易业与最低的农业、渔业、畜牧业之间相差266.76万元,行业平均人均资产最高的银行业与最低的农、渔、畜牧业之间相差1,120.13万元,行业平均人均利润最高的烟草加工业与最低的农业、渔业、畜牧业之间相差22.72万元。

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依然明显

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在加快,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已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但是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

1、企业规模上的差距

尽管与2002中外500强企业相比,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在扩大,2003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在缩小(资产规模下降了4.46%,营业收入下降了2%)。但两者相比,中国500强企业规模仍普遍偏小。

从资产角度分析,2003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总额为33,048亿美元(按1美元=8.28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下同),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资产总额464,927亿美元的7.11%。从营业收入分析,2003中国500强企业有12家入围2003世界500强,总营业收入2519亿美元,仅占2003世界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的1.83%;2003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8,408亿美元,仅相当于2003世界500强营业收入137,290亿美元的6.12%。从行业比较分析,在银行、石油等行业,中国一些企业的资产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备了同世界500强企业相竞争的规模基础。但同时,在绝大多数行业中,中国500强企业的规模与世界500强企业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这在17个主要行业排首位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额的对比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例如,2003中国500强企业中零售业排首位的华联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资产额为8亿美元,只相当于2003世界500强企业零售业排首位的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2465亿美元)的1.22%、资产额(947亿美元)的0.84%;汽车业排首位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54亿美元、资产额为152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营业收入(1868亿美元)的8.24%、资产(3708亿美元)的4.1%;电子电器业排首位的海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86亿美元、资产为42亿美元,只相当于德国西门子公司营业收入(772亿美元)的11.14%、资产(770亿美元)的5.45%;石油化工业排首位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458亿美元、资产为889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1825亿美元)的25.1%、资产(1526亿美元)的58.26%;电信业排首位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98亿美元、资产为445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营业收入(896亿美元)的22.1%、资产(1668亿美元)的26.68%;电力行业排首位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为45亿美元、资产为151亿美元,只相当于法国苏兹公司营业收入(436亿美元)的10.32%、资产(883亿美元)的17.1%,等等。只有钢铁业排首位的中国宝钢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94亿美元、资产189亿美元,相当于日本钢铁公司营业收入(226亿美元)的41.6%、资产(317亿美元)的59.62%,差距最小。

2、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

2003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9.53万美元(人民币244.51万元),人均利润额为0.29万美元(人民币为2.4万元),而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34.6万元(人民币,下同),人均利润额为1.74万元,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的14.15%和72.5%,二者的差距明显。2003中国500强企业的人均资产为135.98万元,只有2003世界500强企业人均资产(112.67万美元)的14.58%。2003中国500强企业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额分别为36.43万元和0.83万元,2003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一的沃尔玛的人均营业收入和人均利润分别为157.32万元和4.97万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4.3倍和6倍。

3、赢利能力上的差距

2003世界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1335亿美元,平均利润为3.7亿美元,其中最多的是排名第13位的美国花旗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53亿美元。2003中国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423亿美元,尽管比2002中国500强利润增长了15.78%,2003世界500强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56%,但2003中国500强企业利润仍只相当于2003世界500强企业的32%。2003中国500强企业中实现利润最多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64.7亿美元,相当于埃克森美孚公司利润(114.6亿美元)的56%;埃克森美孚公司一家企业的利润就相当于2003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总计的41.45%。

中外500强企业在赢利能力上的差距还体现在行业差异上。2003世界500强企业赢利能力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食品、电子电器、建材、工农业设备、零售、贸易、银行、保险、制药等行业,2003中国500强企业则更多地集中在电信、钢铁、建筑工程、石油、天然气开采与石化业、电力等传统垄断性行业。中国企业在这些垄断行业上拥有的利润优势,并不能证明中国企业的赢利能力强于世界500强企业,随着WTO过渡期后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竞争的加剧,中国这些垄断行业的企业已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盈利水平。

4、品牌价值与管理的差距

从品牌塑造比较,国外大公司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强势品牌,他们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塑造和维护产品与企业的品牌。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韦尔奇接任GE总裁职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进行业务重组,集中树立GE世界性的品牌竞争优势。而中国许多企业则缺乏品牌塑造和管理经验,包括一些大企业在内对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认识不足,由此忽视品牌效应。一些企业甚至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考虑,只满足于为跨国公司做OEM、ODM,认为只要有钱赚,没有自己的品牌也可以。

从品牌价值比较,在品牌的价值创造上中国企业与国外差距也较大。以制鞋为例,在中国生产一双运动鞋只值10美元,而到美国就能卖120美元。我国每年生产60亿双鞋,平均出口每双只卖2.5美元,而换上外国品牌后身价成十倍、百倍增长。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生产,因为谁都可以生产它,而在于以何种方式销售它。事实上,近年中国企业已经尝到没有品牌和设计能力去开发市场的苦头。没有前端的产品开发能力,也不会有后端以品牌为基础的市场开发,只满足“在中国制造”的结果是投入多积累少,长期这样下去自然不可能取得经济的成功。因此,必须学会产品的开发并用自有品牌去开拓市场,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从品牌的全球化程度比较,据统计,全球100家最大的企业中,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企业多达一半以上,其中,可口可乐的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利润占80%,而雀巢和飞利浦的这一比例则高达90%以上。相比之下,2001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72.7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4.21亿美元,只占5.79%。

5、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差距

从经营者选拔机制比较,一是国外企业一般通过市场方式选拔经理人。股东和董事会可轻而易举地通过韦尔奇式的内部选拔或委托猎头公司寻觅等渠道,万里挑一地选聘顶尖级经营大师出任CEO,并由其组建精英管理团队;而中国目前则主要仍按组织人事原则选人,由组织部任命,把政府官员与企业经营者混为一谈,用行政手段代替了本来应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工作。二是世界500强的国际经济依存度一般都很高,都是依靠全球化经理人才来进行运作,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人才,有的董事会成员40%以上是外国人;而中国国有企业目前大部分只用本地人,高管人员大多局限于从政府官员和已经在国有企业任职的人员中挑选。三是跨国公司经理人一般都有在3~4个国家工作的经验,具备全球化意识。如美国花旗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75%的人曾经在美国之外工作过,超过25%的人曾在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工作过。据调查,在国外工作过的企业经理比例,美国为32%,日本为19%,欧洲为47%,而中国则微乎其微。四是外国企业根据合同做事,合同清清楚楚,达不到管理指标管理者就得走人,出局的经营者也按规则行事;而在中国做到这一点却比较困难,有些企业没有更换经营者的硬性约束机制,有的国有企业虽然也制定了经营者没有达到业绩指标要被处罚的措施,但常常不能很好地执行,更没有落实到企业经营者个人的头上,或者是明明知道管理者不行,可就是换不了他,因为他是任命的,你要换掉他,就得平级调动,给他安排另一个岗位。

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关系比较,世界500强大都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与管理层分设,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平衡。而中国许多企业并不是按《公司法》而是按《企业法》建立的,《企业法》里没有董事会,只有总经理,也就是执行层。从已经改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已经变成上市公司的资本构成上看,还没有真正地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在已改成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资本平均占65%,已上市的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平均占63%。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国内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许多缺陷: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公司大股东太硬,而管理层太软,造成国内企业大股东爱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并未彻底实现两权分离,一家大股东所荐人员在董事会中占多数从而实质性控制公司,甚至一个也不能少地占全部席位从而完全霸占公司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可怕的是,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并不按《公司法》规定对全体股东负责,而仅对推荐股东效劳。另外,国内企业更换经营者没有明确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操作上宛如宫廷政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奇特现象:经营者虽然业绩良好,但因与主管机构领导人关系不睦而被免职;企业严重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但经营者因与企业主管机构领导人私交甚厚而继续留任,或离职后另行任命。

从母子公司治理机制比较,世界500强企业一般都是在企业扩张中发展起来的,母公司能够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实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经营。其母子公司之间以资产关系为纽带,母公司在制定了经营战略后,一般不干涉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而且母子公司实现了资源、信息的共享。而中国500强中的一些企业是靠行政命令“拉郎配”般地捏合在一起,或是由行政机关改制而来,因而,在治理机制上先天不足。母公司缺乏整合其分支机构的能力,母子公司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其间除了资产关系外还经常保留了残存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母公司时常不以经济方式管理下属企业。

6、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差距

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国内大企业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上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国内企业无法与跨国企业竞争。这种差距首先体现在物质激励方面,并且在现实中通常表现在报酬激励上。

从收入结构比较,目前国外大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大都具有多元化的结构,总的趋势是薪金中固定收入部分的比重在缩小,而中长期类报酬占有相当比重。根据纽约薪酬咨询公司的皮爱尔对全美2OO家最大公司总裁的收入进行的调查,美国总裁们的报酬基本上由21%的工资、27%的奖金、16%的长期激励和36%的股票类收入构成。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经营者具有剩余索取权,激励长期化,也使得经营者的行为具有长期导向性。与之相反,中国大部分企业中的高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收入是以工资、福利、奖金为主,股权收入很少。其薪酬方案大都以基本工资唱主角,平均高达70%~80%,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1年对中国5075名各类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有80.6%的经营者收入形式是月薪和奖金。股权、年薪制、风险抵押承包制等收入分配形式也开始在中国企业中尝试,其比例分别占22%、18.8%、11.4%。其中上市公司有31.8%实行了年薪制,有限责任公司有40%实行了股权制,实行期权制的企业仅占1.1%。由此可见,国内企业收入结构单一,收入体系明显缺乏长期激励特性。

从收入多少比较,国外大公司经理层的收入远高于国内同行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国内企业经营者在名义工资偏低的同时,却在职位消费上数额庞大、灰色收入偏多,使中外经营者实际收入的差别比名义收入的差距要小得多。2001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结果显示,50%多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名义收入在2万元以下,仅有0.2%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名义收入在50万元以上。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调查,国企经营者在交通、通讯和办公设备方面的职位消费水平一般在其工资收入的10倍左右。如果把这类收入算在内,他们的收入并不低。这还不包括其他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

最新统计显示,在“三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目前已近1500万人,其中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就有200万人。这些人才近三成辗转于世界各地,成为跨国流动人才。这充分说明,激励机制上的差异已经造成了国内人才的大量流失。

7、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中国企业原创性技术创新的严重不足是其抹不去的伤痛,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从研发投入比较,与国外水平相比,中国企业创新投入普遍较低,导致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水平与国外大企业有较大的差距。来自前国家经贸委的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达896亿元,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了1.69%,比上年提高了0.34个百分点。但这一水平只相当于美、日等国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且新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分别只有20%和6%。从具有典型意义的电子行业情况看,2002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26亿美元),尚不及同期IBM的60%、微软的50%,平均投入也只占到其销售额的3.8%。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在搞OEM、ODM等“代工”或者“贴牌”生产,产业低附加值倾向更加突出。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很多企业还要把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使国内企业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其他主要行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从开发模式比较,国外大企业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它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且善于与政府、大学及各类社会研究机构合作,借鉴外界技术力量补充自身的不足。如Intel公司就花巨资在大学建立实验室。相比之下,中国的技术开发管理体制尚未冲破审批制和计划形态的框框,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制活动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相分离,互不往来。而许多研究所、高校也习惯于关起门来做研究,在完成了国家的863、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后,成果即束之高阁。科研与生产的脱节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专家认为,研发模式的差距甚至比投入差距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

从专利申请与注册比较,由于研究开发投入少,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发明专利相差悬殊。在产业技术领域,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公布的2001年年报,即使在中国,国外企业来华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已相当于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5倍以上。2002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中国信息技术专利态势报告》中也指出,中国企业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远少于外国企业,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尚不及外国企业的1/10。1997~2001年,电子信息前10家企业累计申请3886件专利,只略多于IBM一个公司2002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3288件)。技术专利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资金不足,多数企业觉得研发投入不仅风险大,而且即使投入有限的研发资金也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索性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营销方面。由此可见,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在科技上的差距还很大。

8、外部经营环境方面的差距

从政府治理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在这方面最为显著的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发挥上,虽然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总体上仍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职能转变在有些情况下是主动推进的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迫于形势压力。在政府与企业、市场以及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及WTO法律框架体系相比照,政府在监管体制、机构设置或管理职能上,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

从市场秩序看,由于中国仍然处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之中,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还未建立起来,经济运行中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

瞄准目标 奋力追赶

1.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战略管理

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培育国际竞争力,首先必须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管理。一是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立足于行业在技术领域的发展远景,对照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推行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中关键是必须要保持战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摆脱各种短期利润机会的诱惑,不能因为市场出现其他短期利润机会而偏离其运行轨道,导致企业分散其精力和资源。二是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全局的系统化战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许多的子战略予以配合。例如,它需要执行低成本战略,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经验效应等,降低生产成本。它还需要执行差异化战略,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出特性以及技术、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性服务等来强化企业自身。三是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要一致。大企业在实施自身长远发展战略的同时,不要忘了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元素之一,应当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主动地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相衔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四是要向世界级竞争对手学习,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我国企业应把世界500强企业的同行业竞争对手当成标杆,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者在品质、速度及成本绩效管理等方面卓越之处,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模仿他们,甚至超越他们。

2.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500强企业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方面,理应成为国内各行业的排头兵。一是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免、退出机制。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方面,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定好选人标准,按照新颁布的《国资监管条例》的规定,切实做到用合同制代替以前的任命制。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上,要实行开放式,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不要拘泥于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凡是符合标准的人才,无论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外籍人士,都可以应聘我国企业的CEO。在企业经营者的退出通道上,要做到能及时发现所选人员的工作是否达标,对不合格者能及时更换,使激励机制具有封闭性和竞争力。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衡机制。要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思路,用开放股权,逐步减持国有股,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办法,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的问题。对于母子公司机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靠母公司产权多元化来解决,母公司要以资产关系为纽带,与下属企业建立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变行政管理为经济管理。要理顺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分工,建立制衡机制,而且不回避“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并且使之制度化。

3.建立物质、精神双管齐下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在激励企业家方面仍然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需要以全新的思维去探索解决办法。一是在以收入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激励上,要大胆借鉴国外大企业的报酬模式,革除工资+福利的陈旧制度。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包含固定收入、业绩奖金、股票期权在内的最优薪酬组合方案,最大限度地把经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使经理层的经营行为模式具有长期导向性。二是要把使用精神激励手段作为完整的激励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等精神因素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精神激励已经成为管理的一般原则。我国企业在管理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已被国外企业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类精神激励手段的运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激励体系。

4.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是凭借自己的独特技术优势立足于国际舞台的,我国企业要抓住目前的机遇期,积极开发形成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树立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命线的观念,切实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我国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如2002年中国电子百强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为217亿元,比上年提高15%,排名靠前的华为、海尔等企业研发投入已占其营业收入的10%以上,等等。但从总体上讲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建立由政府、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投资研发的新模式。我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还无法与国外巨头比肩,因此政府对大企业应该采取扶优扶强的措施。比如,政府建立大企业基金,或以资金入股,作为企业的股东而不是行政管理者角色,共同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韩国发展大公司的策略。三是切实完善有利于企业、人才技术创新环境。鉴于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竞争环境,因此,目前主要应从企业内部环境入手,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要到位。四是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上下游技术,完善供应链和价值链。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和学习效应,同时积极探索新途径,在技术研发上迎头赶上。对于已经开发出的新技术,大可不必从头再来,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走通过跨国并购以低成本获得宝贵的核心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资源,赢得技术发展速度的捷径。并以供应链、价值链的国际专业化,实现企业的技术和经营业绩优化。

5.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

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与之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应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办公业务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建立适应网络经济的充分柔性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要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有关人、财、物、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全方位管理和建立更加开放、全面的信息平台,满足企业实现对价值链的有效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6.坚定不移地推行“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当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已有约220家、研发中心已近400家,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全球采购中心。面对这个新的形势,我国企业要立足国内,抓住信息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定位于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应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首先,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标准化,以便与国际接轨。在这方面,我国已有若干企业走在前面。例如,东软集团已经通过CMM5级认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CMM5级认证软件企业的国家;华为公司的产品以其优异的质量累计进入30多个国家的市场,服务于30多个运营商,其GSM设备已在泰国、俄罗斯、乌兹别克等国得到规模应用,CDMA设备成为独联体地区的主流供应商等等。我国大企业要加快这方面的步伐。其次,顺应企业战略重组的发展趋势,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借势加快自身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视为投资与合作的热点地区。据世界银行推测,今后2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将高达7.2%,我国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个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方式可采用股权合资、契约式、合作备忘录式和国际协作式等。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行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

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一是把企业文化融于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建立制度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彻底抛弃“人治”的做法,强调按纪律、制度办事,确立在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企业各个部门的每件事都要形成清晰的业务流程规范,人人都要以此标准而行。二是提倡创新精神,鼓励员工勇于探索、冒险。创新有风险,尝试风险就难免要失败,管理层要激励员工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尝试,允许创新活动失败。世界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之所以能够在芯片领域傲视全球,与其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三是构建企业的人文氛围,让员工乐在工作。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关键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要做到对内以员工为本,对外以顾客、用户为本。员工是构成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发展快慢、生产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就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使员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真正体会到乐在工作的价值观。四是讲诚信,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及社会责任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企业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不仅仅是投入,更能产生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已经与公司治理及创新能力一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8.加快政府部门改革步伐,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有力助推器。各级政府应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步伐,按照“规范、统一、精简、透明、服务、效能”的原则,建立符合WTO要求的高效的政府经济管理体系。一是从根本上摆脱政府管理企业的传统模式。要改行政手段为经济手段管理企业,特别是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审批机制,精简审批项目和环节,原则上政府只对那些市场无法完成并要由政府承担责任的项目才进行审批。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三是加速政府行政管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把部分监管职能让位给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转厂

北京饭店转让信息

无纺布袋子价格

快手秒刷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