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类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线类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4G时代中移动如何做好内容

发布时间:2020-01-14 19:31:00 阅读: 来源:线类厂家

从中移动2014年前三季度财报公布的经营数据,由于受“营改增”等多种因素影响,营收增长不力,而利润持续下滑,但静态整体上,中移动经营业绩尚算稳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而动态发展上,CT域,由于移动普及率高企(超过90%),以客户新增为驱动的过往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行,同时面临激烈的行业内竞争和OTT竞争,还有虚拟运营商、携号转网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倒逼中移动必须转型发展。IT域是其转型的方向,但从目前在IT域的表现来看,尚停留在布局阶段,对营收的贡献甚少,甚至布局的速度远不如人们所期望的,如提出两年后仍在筹备期的互联网公司。从现阶段而言,转型是需要撬动力的,而结合中移动自身的优势,目前能撬动转型的工具有三个:1.新兴信息消费具有很大潜力;2.4G领先一步,还拥有一定的时间窗口;3.新技术将衍生新市场。

具体来说,中移动目前流量收入增量和语音收入减量正在进行博弈和竞速,需要做的是积极争取延长这个时间窗口,一方面稳定流量价值的同时,以4G为契机扩大流量规模,另一方面是做好存量经营,稳定语音、短彩信等传统业务的下滑速度,加速实现健康转型。打个比喻,中移动目前本身就类似于一个经常出现在物理考题中的那个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游泳池,其目标肯定是维持游泳池里的水稳步提升,如何实现?基本原则是同一时间的注水量要比放水量要大,具体的实现方法则有二:一是加大注水量,二是减少放水量。加大注水量,着力点更多地落在流量经营上;而减少放水量,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存量经营。无论是存量经营还是流量经营,都需要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是网络,一个是内容。

网络方面,目前中移动的4G网络从覆盖和用户规模来看都远远领先于其他两家运营商,这为其赢得一定的时间窗口,如何利用此时间窗口确立不可逆的竞争优势是现阶段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这时间窗口正加速关闭,反观中电信和中联通近期在4G网络建设方面的举动,一方面积极申请扩大混合组网试验地域范围及FDD商用牌照,另一方面频频示弱,如王晓初就曾表态在4G用户增长方面目前也拼不过中国移动,要转变发展方式,把握细分市场。在4G网络建设上也曾传出中电信计划是100-120个城市做4G厚覆盖,剩下的城市薄覆盖。这些消息的传出,显然是“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相信两家正积攒了能量等待中移动“惰归”之时。另外还有一个情况,4G客户激增对中移动也是一个考验,结合考虑美国运营商在4G运营初期出现过的由于客户激增而影响网络体验导致漫天投诉的例子,有必要针对这一情况的出现提前做好预案,毕竟相比更成熟的FDD,TD-LTE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更重要的是,目前4G在市场上尚未建立立体的品牌形象,品牌单一,若4G客户规模上去后,速度受到影响,连“快”这个品牌形象都坍塌,则将直接影响客户对4G的信心以及对中移动的信心,这对中移动现阶段的转型战役极其重要,因为不久后将面对中电信中联通的FDD的正面交锋,客户信心将是最有力的武器。另外网络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流量经营必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经营重点,领先的网络是争夺市场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在LTE+及5G等未来网络演进上的研究。

内容方面,目前全球运营商都面临着增量不增收的局面(流量以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增长,而收入则以百分之几十增长,况且内容收入前期的基数是很小的),而内容是实现流量变现的关键,同时也是应对OTT竞争的关键。中移动该如何做好内容?其实答案知易行难,无非在于对客户未来需求的把握,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商业模式的把握,对平台的打造和运营,而在当前的环境上,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考虑如何利用4G。围绕以上几点,在此浅谈,谨作引玉之砖。

第一,对客户未来需求的把握

对客户需求把握的重要性无需絮言,“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也喊了不止一两年,但口号喊的响亮,耳光打得也响亮,从一直不见起色的互联网业务上就能略见一斑。中移动或许会喊冤,为什么我们都如此重视客户需求,都快殚精竭虑了,但在市场上却没有收到成效呢。事实上,重视一件事情和做好一件事件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就如,我们“煞费苦心地暗恋女神”跟“得到女神的欢心”有本质区别,不是说你不努力,而是这是一项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工作,若是一味的死缠烂打,甚至可能让女神更加远离。正如我们都知道把握客户需求的重要,但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并及时体现在产品上去满足其需求,这才是更关键的。我们掌握了客户太多太多信息,想要了解客户的需求说实话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需求,去评估能实现哪些需求,在产品中融入哪些需求,在交付中满足哪些需求,而现实是我们很多时候去迎合客户需求时显得那么的生硬,那么的不合理,过多地运用客户的隐私,这反而可能会让客户远离,例如我就很讨厌google广告框把我在某些购物网站浏览过的商品给显示出来。客户需求有一个最佳的实现阶段,必须保持动态地贴近客户,跟随客户发展曲线,及时修正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而现实是,根据我的了解,中移动会集中统一地研究了客户的需求(如在年初),做好了全盘的计划(包括产品研发、业务涉及、营销推广等),然后埋头苦干,奋战一年,等产品出来了,业务出来了,方案出来了,但那时客户的需求早已经变化,套用一句小品词“你大妈已经不是你从前的大妈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中移动还是习惯在客户面前当大爷。而反观互联网公司,则能实时跟进,如微信春节期间推出了“抢红包”的活动,但这绝对不可能是年初时制订的计划,而是结合市场的需要,实时分析客户的需求,自身的技术实现条件,因地制宜,迭代开发,及时、实时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需求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你说哆啦A梦的“随意门”是不是客户的需求,当然是,每个人都有“一秒钟环游世界”的梦,但显然这不现实,目前并没有可行的技术方案去支撑这个需求的实现,而且商业模式能否支撑这个产品做大尚不明确(如你知道你要收多少钱吗),商业模式杀死了多少天才的构思,这方面铱星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还有你说电报是不是客户的需求,当然是,每个人都有传递信息的需求,但电报已经过时了,现在有其他更好的实现方式。这说明了客户需求有一个最佳的实现阶段,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的话文艺了点,通俗点说“有时候女人需要一个男人,就像逃机者需要降落伞, 如果此时此刻他不在 , 那么以后他也不必在了”,这就是最佳的需求实现点,抓住了,你就能抓住一个女人,抓住了,你就能抓住一个客户。

我常看到有文章写“漫谈下阶段客户需求”,我的观点是,客户需求是无法漫谈的,客户需求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甚至好比一台精密的仪器,或者狙击枪,要精确的组装,和不断的调试,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渠道、多触点的客户需求收集、分析体系,跟随客户发展曲线,实时把握客户的需求,及时修正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优化自身研发机制,迭代开发,缩短从需求到产品实现的时间,同时多关注行业动态,避免闭门造车,这些都很重要。

第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

智能终端、移动宽带普及和技术进步,云计算广泛部署和应用端管云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有效激发推动了流量规模发生爆炸性的增长,给运营商带来持续价值增长的基础和空间。技术是新内容的最大驱动力,没有lbs技术,就没有lbs应用,O2O产业将大打折扣,没有交互技术,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手机游戏,手游这个产业不可能如此蓬勃。

可能身处国内,习惯于跟随和学习,我们对于新技术的重要性缺乏重视,我们更多地重视的是如何运用现有技术去“组装”产品和应用,对于“新技术”则是等待其漂洋过海而来。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过于刻薄,抹杀了许多人的辛勤工作,但事实上,或许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观察者,我没有在国内看到一些伟大的创新的诞生,但从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新玩意”都是先从国外火起来的,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基于这样的感受,第二点我写的是“如何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事实上这里用“把握”一词过于宽容,尤其是对中移动这样的行业巨头而言,我更想说的是“如何引领技术发展方向”。只是事实告诉我们,现阶段,要求中移动,国内运营商,甚至国内厂商,做到全方位地去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确实有点强人所难,能做到把握趋势,已经很好了。

但对于未来,“引领”是非常重要的,且不说由新技术产生的新产品能带来多大的市场,这些年来,高额的专利费愈来愈成为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这就是国内企业“创新无能”的跟随之祸。更有甚者,当年中移动被迫拿到羸弱的TD-SCDMA牌照,此后多年间吃尽了苦头,就是无法实现引领,却又不能跟随的弊端。

如何实现引领,这是更进一步的问题。这是一项体系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单个企业或者行业,而更多地关系到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到行业整体的发展,关系到政府部委的引导,高校院所的支持,而更关键的是,每一个行业人士(如研发人员、分析人员等)如何去定义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如何去界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当然,在引领上,我们也并非全面落后,就我知道,从TD-SCDMA、TD-LTE开始,中移动一直在关注着未来网络的演进,并保持足够的投入以进行研究和分析,如中移动研究院围绕5G网络研究,以“Green&soft”为理念,打造了RethinkShannon等5颗“珍珠”,主题论文发表于通信领域旗舰杂志ComMagazine,核心理念获广泛认可及跟随,奠定5G研发国际引领地位。这是一个很好地开始,我们期望有美好的结局。把握技术,甚至实现引领,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外一面则在于如何将技术发明转化为应用、产品,考虑如何实现技术变现。或者对于科学家个人而言,“变现”是一个太庸俗的话题,他们做研发更多的是考虑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愉悦和满足。但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的产品化、应用化、服务化,如何技术“变现”则是更重要的命题。

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一般的行业文章超过4000字大部分人就无法坚持读完,先就此搁笔,“如何实现技术变现”以及后面三点“对商业模式的把握”“对平台的打造和运营”“如何与4G紧密结合”,容后篇再续。

名医汇

怎么预约挂号

名医汇